继往开来忆往昔,砥砺前行谱新篇------外语系2022年纪念李佩先生追思会暨教学研讨会

  • 安贞贞
  • 2022-01-04
  • 837

  2021年12月31日,在辞旧迎新之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1教室举行了2022年纪念李佩先生教学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外语系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外语系的退休老师李晓棣教授;离退办主任周晓慧老师等。会议由外语系主任高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总学监马石庄教授参加会议并发言。

  “我是李佩老师和李晓棣老师当年博士英语班的学生”,马石庄教授以“课程:Science· Story ·Spirit——为啥讲讲什么如何讲@后现代”为题首先发言。马教授把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spirit)的传承与坚守结合起来,就置身后现代课堂与教育教学的内容娓娓道来。

  马教授从吴志功之问“教育是科学吗?”谈起,谈到了后现代时期课堂所面临的挑战。目前随着图书电子化、知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计算用CAS、课堂公开化等现象的出现,我们正无以逆转地步入一个后现代的时代。在后现代的课堂观看来,一门好的课堂应具有这三者的统一: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spirit)的感觉与创造性(统称为3S)。

  马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这些新的概念比如:整合,知识地图,知识压缩,知识的可视化等等,给听众分享了他的一些教学理念,也介绍了几本有关教学方法的书。马教授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为未来做准备。他倡导老师们提升课堂内容,用心准备好讲义。讲义是为人师者的读书笔记,展现了老师的学问心路历程。马教授认为一个好的课堂讲课风格可以是天马行空的,老师旁征博引,看似天马行空,但实际上每一句话都服务于教学目的。马教授的讲座秉承了他一贯以来的幽默风格,时时刻刻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激发起老师们的笑声和阵阵热烈的掌声。正如他所说的,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燃烧激情来感染学生的演员,马教授的讲座本身就给我们生动地演绎了如何上好一堂课。老师们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如何更好地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外语系的退休教授李晓棣老师接着做了关于“李佩先生教学精神”的发言。李老师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李佩先生对学生工作的做法、对青年教师的期望以及当年科技翻译工作的筹办过程。曾任外语系主任的李晓棣老师回顾了她当初刚来外语系时候的情况,娓娓道来,把大家带入了外语系当年那种艰苦创业的环境之中。在李晓棣老师的回忆中,李佩先生一心只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一心只为学生的发展,从来不为个人利益考虑。外语系的集体备课是从李佩先生当年传承下来的好传统,至今外语系各个教学项目仍然组织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为站好三尺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李晓棣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李佩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她“大事做好,小事做细”的认真精神是我们青年老师学习的榜样。

  讲座后李晓棣老师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外语系的优良传统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如春风化雨一般融入了老师们的心田。

  接下来,离退办主任周晓慧老师给大家做了“李佩先生生平简介”的报告,一张张珍贵的照片里展现出来的历史资料,把我们带入了李佩先生的传奇经历以及她无私奉献的一生。李佩先生的事迹虽然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倍感亲切。“她已经离开我们四周年了,但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天我们以举行教学研讨会的方式来纪念先生,将先生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外语系副主任刘彬教授做了2021年教学督查总结报告,讲述了外语系教学督查小组在这一年督查工作中的发现。刘老师总结了老师们上课中的各种优点,如:丰富多彩的课堂预热和导引活动,教师在各个环节的精彩示范,充分利用“国科大在线”以及自创的Mooc平台等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知识储备丰富等等。刘老师还以四字成语生动地总结了老师们丰富多彩的上课风格,比如:热情似火、激情澎湃;和蔼可亲、情真意切;反应敏捷、口齿伶俐;幽默风趣、如沐春风;成竹在胸、八风不动;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最后,针对督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刘老师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接下来外语系几个项目的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首先是英语A项目的崔雅琼老师代表于华老师带领的慕课团队分享了慕课建设的历程。崔老师从慕课的内容准备、制作流程和视频制作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由于慕课的特殊性,不仅在课程内容上要花很多精力,在视频制作上同样具有极大的挑战。崔老师介绍了如何和视频制作公司反复沟通和协商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校对中终于达到满意的效果。最后,崔老师还分享了视频制作的技巧,着重推荐了几个视频制作网站,如Microsoft 365和传影。这些实用的技能对教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二位分享的老师是英语A项目的杜垚老师。杜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她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的精彩内容。杜老师形象地把英语A课程比作是一次旅程,而她自比为向导。作为一个领路人,杜老师带领学生走完英语A的旅程。其次,杜老师比较了学术阅读技能和学术写作技能与一般阅读、写作技能的区别。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更强调论证的过程,要有理有据,进行逻辑分析。杜老师以具体的实例来强调学术训练的重要性,说明只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才能具备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位分享的老师是英语A项目的杜静老师。杜老师从学生情况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介绍,指出英语A项目的学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各个中科院研究所,背景非常多元。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生对学术英语的认识不同,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此外,杜老师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驱动机制分为分数和兴趣两大因素。这两种驱动机制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差异。基于以上情况,杜老师在课程中设置了辩论赛,并将辩论赛的成绩纳入最后期末得分。如此一来成功调动了以分数为动力和以兴趣为动力的两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明显提高。

  第四位分享的老师是英语A+项目的曹笃鑫老师。曹老师分享了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冗余(redundancy), 名词-动词错误(noun-verb errors), “it” &” there”, 弱动词(weak verbs), 动词时态(verb tense), 动词一致(verb agreement), 被动态错误(passive voice errors), 代词(pronouns),等等。曹老师重点讲解了“冗余”问题。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重复性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样会让文章显得冗长,影响行文流畅,同时也缺乏逻辑性。针对冗余的问题,曹老师提出了解决的思路:用简单句并不代表语言水平不高,而是为了让行文更加清晰明了。有时候在语言表达上,少胜于多。

  第五位分享的老师是英语B项目的陈莫老师。陈老师从课程概述、课程的准备与形成性评估、教学难点、回顾和网站五个方面来分享。陈老师重点介绍了学术会议英语和公共演讲课程。首先,陈老师通过三位英语演讲比赛冠军的例子来指出语言真实性的特点。三位演讲者具有不同的种族和背景,英语发音有明显不同。但是三位演讲者反映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真实世界里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只有以英语为母语的白人才能讲好英语,其他背景的人同样也能说好英语。陈老师发现英语B项目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但有不同的需求。于是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她还采取同伴互评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一位分享的老师是大学英语项目的邬颖祺老师。邬老师重点分享了本科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经验。首先,邬老师指出国科大本科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水平已经相当高。而另一些学生则因为高考英语不考听力导致他们在上大学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听说训练。这种情况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水平高的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轻松应对大学英语课程。水平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倍感吃力。针对这种情况,邬老师介绍了她创造的十六字授课方法:“独立自主、兴趣热情、教学理念、坚持鼓励”。邬老师还指出对于听力教学而言,泛听不够,一定要辅以精听,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执教多年,邬老师将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六位老师代表的教学经验分享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在场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四个多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整场教学研讨会在缅怀先辈的奉献精神、继往开来、憧憬未来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文:胡江波,陈必豪

图:宋龙梅